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第229章七千万斤生铁

黄淮地区河道密集,四通八达,在河流上,时不时有船只通行,有客船、商船、漕船、花船。

高效的运输方式,为江淮地区的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,因此打造出了中国经商氛围最浓厚的优势。

一艘小舟穿峡过水,天空微雨,时而一点两点,像是半空中落下,往远处看去,又像是看不到了。

船头,坐着一名穿着蓑衣,头戴蓑帽的读书人,饶有兴趣的探究天象。

良久。

“不期云生西北,雾锁东南啊。”读书人长叹一声。

船尾行船的老翁,听不懂读书人在说什么,只是知道请他这趟出船的人,是大有来头的,慎重的请求老翁照顾好读书人。

一路上,读书人都没有下船,只有在江河上无过往船只的时候,才会从船棚中出来透透气。

应天府,听雨轩。

这处不知名的庭院,竟然同时出现几名身份显赫的人,人们仿佛在等着谁。

“估摸路程,应该是今日到,这都已经下午了,会不会路上耽误了行程?”

齐泰来来回回的踱步,忍不住自言自语。

黄子澄正要开口,余光扫到了茹瑺,见到这位“敌人”,黄子澄扭过了头不愿意说话。

因此庭院阁台,虽然有五六人,但却显得很寂静。

“我觉得希直还是不应该来,万一被锦衣卫发现他悄悄来了京城,那他多年在地方的养望就毁于一旦了。”

有名中年人见无人说话,忍不住回道。

“可朝廷如今的局势,人心已经散了,许多观望的官员开始迟疑起来,所以需要希直来稳定人心。”

燕王领兵出辽,晋王领兵出塞,秦王更是复出,开始领兵平乱,三王的势力发展,令应天府部分官员感受到了威胁。

“来了。”

“希直先生来了。”

门口,管家进来通传,人们连忙去迎接。

方孝孺在众人面前,一副平静如常之态,面露微笑,刚见到方孝孺的样子,人们突然觉得安心了起来。

哪怕是势如水火的黄子澄和茹瑺两人,在方孝孺面前,都克制了许多,能笑着说两句话。

第二日,京城皇太孙德孝美名,传播的越发广泛,连市井之间都知道皇太孙是很有德范的人。

并且有指责秦王昏聩,在前线作战不利之说。

秦王的名声,在应天府已经臭不可闻,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秦王是不孝子。

一夜之间,京城的舆论仿佛统一了阵线。

而此时,来自燕王的奏疏抵达了应天府。

在燕王的奏疏中,先讲述了出辽的成绩,然后在过程中对实际情况的了解,然后依托三道防线的战略思想,提出了扩边开平的建议。

此事当然遇到了大臣的反对,认为当下民力不足,应该暂缓扩边之事。

也有人支持,多了一丝的变数,让应天府复杂的局势,变得越发诡异起来。

……

陕西。

“呴嘶。”

“呴嘶。”

一名羊倌赶着羊,在黄土地上,羊群们跑着小短腿,时不时低头嚼口草根。

躺在一块土坡上,羊倌半闭着眼睛,羊群们则乖乖的呆着周围小范围的走动。

远处,是一座蜂窝煤作坊,正好看见一辆骡车,拉着满满一车的蜂窝煤。

“这好大的一车,可以卖完吗。”羊倌好奇的想到。

于是一整日,羊倌都呆在附近,到了傍晚时分,才看见拉煤的车返回,车上已经空了。

“真是奇了怪了,以往只有南方人才来做生意,没想到北方人也能跑这么远做生意了。”

羊倌望了一眼,若有所思的离去。

“呴嘶。”

“咩咩咩。”

第二日。

几名技术探测人员,在土地上探测。

陕西的煤有很多,虽然不如山西那边,可也算不错的地方了,水资源是南多北少的话,那么煤资源正好调换了,属于北多南少。

根据中华重工技术报的地形推测,草原的煤资源如果是第一,那么山西是第二,陕西则是第三。

在煤矿区。

蒸汽机“咔嘁”“咔嘁”日夜不停的抽地下水,老煤矿井则招收了大量的矿工。

比起北平的工业,由中华重工主导,那么陕西和山西这边,发展的比较独特。

因为合股的原因,参与的势力众多,导致商业行为占上风。

所以矿工的工钱少,工作环境差,下矿时间长,不光是如此,包括蜂窝煤商会的用工也是如此。

稍微好一点的是蒸汽机工厂,与焦炭炼制厂,两座工厂算是模仿北平的制度。

不少陕西的本地商人,有聪明人看到了商机,可是面对本钱雄厚,掌握先进技术和技术人员,以及部分熟练工人的来自北平的商团,双方的实力完全不符。

犹如被碾压的蚂蚁,商业竞争方面,不是北平商团的一招之合。

简而言之。

陕西、山西的煤炭行业,蜂窝煤行业,焦炭炼制行业,都控制在了北平商团的手中。

而无论是秦王府还是晋王府,都有参股北平商团,所以从官方上,北平商团也不惧本地商人。

一座座煤矿被北平商团拿下,并且不停的探测新井,犹如洪流一般势不可挡。

比起缺林木的北平府,在此资源上,那么陕西可以说是贫乏,因此对蜂窝煤的需求要更旺盛。

煤场周围的居民,会主动去煤场拉煤。蜂窝煤引入陕西后,蜂窝煤便一统天下。

陕西的老百姓生火,要先烧柴火,趁火旺,将煤块加上去,这时候,便有一条烟龙腾起,扶摇直上。

谁家生火,一条巷子都是呛人的烟火味。

也可借别人家炉子上的热炭“过火”,那就省事多了。

但要在人家不急于用火之时瞅个眼头,这也算旧日邻里间的照应之举。

但一定要记得还人家一块新炭,否则人家就记在心里了。


页面连接:http://www.84437610.com/read_0_4b44z/t3nbn3vb.html

宝书网 新笔趣阁

首页 目录 +惊喜 下一页

洋葱小说网百书楼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